古代官员被抄家之后,家中妻妾怎么办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了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正在教坊司,被官兵们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
舍家纾难、以身殉国,这是铁铉自决定死守济南时,便一早想到的结果。
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朱棣,一个靠起家的皇帝,竟会用这样残忍的,来对待他的反对者。
3年前,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建文帝朱允炆迅速调兵遣将,征集了一支50万人的队伍。
一个是偏安一隅、实力有限的藩王,一个是号令天下、兵强马壮的君主,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终因一个人的出现,发生了反转。
这个人,就是三军统帅李景隆。
他是大明开国虎将李景隆的长子,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都说“虎父无犬子、国难显忠臣”,可李景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就是个“反例”。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却被朱棣的一万多人打得屁滚尿流;
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增兵60万,却把一大半的和给养都“送给”了朱棣;
济南保卫战,李景隆手握十几万大军,却只身一人,连夜逃回了南京……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三军统帅都脚底抹油了,手下的将士谁还有心迎战杀敌?眼看,济南城就要成为朱棣的囊中之物,一个力挽狂澜的人出现了。
他,就是铁铉。
铁铉,字鼎石,回族人,在来到济南之前,他只是一个负责押送军粮的小官,连刀枪都没摸过。
可就是这么一个不懂军事的人,愣是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成了让朱棣最头疼的敌人。
和李景隆擅长逃跑的特长不同,铁铉总是身先士卒、站在城头上亲自指挥战斗,而且处事有勇有谋、心理战打得那叫一个高明。
朱棣水淹济南城,铁铉就带着1000多人前去诈降,要不是朱棣的马快了半拍,朱棣就把自己的后半辈子交代在这儿了;
朱棣炮轰济南城,铁铉就连夜命人做了十几个木牌,上面写着“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朱棣气的七窍生烟,可他明知铁铉在使诈,却无计可施,只能乖乖地下令停火、退兵。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让铁铉一下子从一个运粮的小官升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晋升为兵部尚书,济南的百姓则亲切的尊铁铉为“城神”。
面对铁铉这块难啃的骨头,狡猾的朱棣选择了迂回,他绕过济南,直奔京师而去。
1402年初,朱棣兵临南京城,李景隆再一次放弃了自己的立场,主动开门迎降,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所踪、朱棣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
天下已经易主,可铁铉还在坚守着济南。朱棣没有一刻忘了他。
这一次,大军挥师北上,济南寡不敌众,很快被攻破,铁铉也被押往南京。
大殿上,铁铉骂声不绝,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了他的耳朵和鼻子,煮熟后,塞到了他口中,还故意问道:“甘否?”
铁铉面不改色,答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朱棣知道,对付这样的顽固分子,只杀他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他毁家灭族,世世蒙羞。
你越是把名声和气节看得重要,我越要毁灭给你看。
在诛灭了方孝孺十族之后,朱棣又下了一道残忍的命令:
铁铉被抄家、凌迟处死,还有文献记载,铁铉被朱棣下了油锅,血肉尽失之时,仅剩的骨架仍站于锅中,誓死不向朱棣臣服。
他年迈的双亲被流放海南,大儿子被充军河池,小儿子没为官奴,最后被折磨致死。
妻子杨氏被送往教坊司,成为官妓,日日被人糟践,就连年幼的女儿也未能幸免。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如果这些罪臣女眷不幸死在了教坊司,连个全尸也留不下来。
明朝进士宋端仪在《立闲斋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旋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分付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建文朝旧臣茅大芳,因不臣服于朱棣,被抄家处死,妻子张氏已经56岁了,仍被送往教坊司受辱,张氏不久去世,而后,尸体被拉去喂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如朱棣般心狠手辣,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治下,被抄家女眷们下场也是不同的。
除了上述被送往教坊司,成为官妓外,抄家女眷们还有以下七种下场:
这种刑罚一般只作用于犯有“谋逆罪”的官员及家眷。
比如,明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因参与胡惟庸谋反案,1390年,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76岁的李善长,和妻妾子侄70余口人,被一起在闹市斩首。
尽管他手持免死铁券,也难逃抄家灭族的命运。
在最近热播的《梦华录》中,女主赵盼儿就是因为父罪,才被没入贱籍,成了“贱民”,即便她年长后,蒙恩脱籍,成了良民,但在社会上也备受歧视。
贱籍,是一种在士、农、工、商之外,比“商人”更低的社会等级,而且贱籍世袭,除非朝廷特赦,否则不能脱籍。
贱民只能从事像乐舞、乞丐、娼妓、媒婆、优伶等“特种行业”,除此之外,贱民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做官、不能和良民通婚、不能享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权利。
被朱棣发往教坊司的那些犯官女眷,自她们进入教坊司的那一刻起,就自动归入了贱籍。
与其他朝代相比,唐朝统治者对待罪臣妻女的,要比其他朝代包容得多、开放得多。
在唐朝,罪臣的妻女,一般被“充入掖庭”,在掖庭里,这些女眷的身份虽然仍是官奴婢,但她们不仅不用自己的,而且还有机会,借助自己的才能或美貌获得更大的发展。
比如,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就因才华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得以走出掖庭、在朝堂上大放光彩;
此外,唐肃宗的皇后吴氏、唐宣宗的生母郑氏、唐睿宗的妃子柳氏,都是被没入掖庭的“衣冠子女”。
“我闻宫嫔选在掖庭,多是衣冠子女”——《太平广记》
充军,一般是把犯人发配到边远地区,强迫他们从事屯田或军伍劳动,这种刑罚虽轻于死刑,但重于流放。
对罪臣的女眷来说,她们充军边疆的用途主要是洗衣、做饭、缝补,但有时也会沦为,供将士们消遣玩乐。
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将石亨、曹吉祥的帮助下,发动夺门之变,废掉明代宗,成功复位。之后,曾拥立明代宗的名臣于谦,被石亨陷害、抄家问斩。
于谦死后,他的妻妾、家人全被充军边疆。
“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明史 ·于谦传》
和充军不同,流放只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任其自生至灭,流放的犯人不用强制服役。
但你千万别以为,流放的女犯人,就能少受点罪。
清朝时,最常见的流放地是宁古塔,《甄嬛传》中,甄嬛的母亲、妹妹和父亲甄远道,就在一次犯事后,被抄家流放到了宁古塔。
宁古塔这地方终年苦寒,一年四季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处在冰封之中,如果只是需要忍受恶劣的气候环境,人们就不会说出“宁赴黄泉路,不去宁古塔”这种话了。
对女犯人来说,比宁古塔的冰雪最可怕的,是“给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是为大清镇守边疆的旗人士兵,他们自认为古人一等,对赐给自己的女犯人,自然为所欲为,很多女犯人就这样被活活折磨死了。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贾府被抄家后,家里的女眷、丫鬟们被集体拉到市场上,挂牌出售。
在真实历史上,经受过这一遭遇的,是曹雪芹的舅老爷李煦家。
1722年,苏州织造李煦因亏空和亲近皇八子胤祀,被雍正抄家流放,此后,他的妻妾、儿女及家丁两百多口人在苏州闹市口,公开出售。
只是苏州人敬畏李家曾经的权势,无人敢买,见此情景,雍正随即下旨,将李家人运到北京崇文门外售卖。
结果可想而知,李家年轻貌美的妻妾,被富商权贵买回家,做奴做妾,次一等的被卖入,据说,《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孙女。
在古代,抄家的力度和处罚的程度,往往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如果皇帝动了恻隐之心,犯官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雍正时,江宁织造曹家和苏州织造李家,虽然都因亏空被抄了家,但雍正念及孙奶妈、曹寅老爷子的功劳,只没收了曹家的财产,对曹家女眷并未做出实质性的惩罚。
甚至,还在北京崇文门外留了17间半房屋、三对奴仆,供曹家女眷和曹雪芹度日。
如果雍正狠一点,今天我们肯定是看不到《红楼梦》了。
古代是一人犯罪,全家遭殃,其中女眷们的下场更是悲惨,轻则为奴为婢、重则为娼为妓。
所以,一些犯官女眷,为了不受侮辱、留一个清白之身,在抄家时,往往会选择自我了断。
乾隆驾崩后不久,嘉庆就迫不及待抄了“清朝首富”和珅的家,并公布了他的20条罪状,不久,和珅被勒令自尽,还没等皇帝的处置旨意下达,和珅的三房妾室也随之身亡了。
总结:
所谓抄家,抄的不止是家产,还有妻妾、儿女、所有的直系亲属在内的一切家庭附属物。
抄家造成的后果,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
除了上述抄家后的处罚外,很多抄家官员,往往借抄家之名,挟私报复,因此酿成的悲剧也不在少数。
像明朝首辅张居正被抄家时,张家十几口人就被活活饿死在了家中。
更让人无奈的是,抄家的执法权不在大理寺、刑部、三法司等主管部门,而在皇帝一人手中,处罚轻重也全凭皇帝的心情。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北宋作为历史上抄家次数最少的朝代,实在是中华文明之光啊!
古代大臣被抄家后,家中的女性下场会如何
古代大臣被抄家以后,他家里的女性下场非常惨,最惨的时候,成为奴隶或者娼妓。
古代的刑罚里,涉及到全家人的,有抄家,夷三族,诛九族,在这个时候,家里的男性一般都被斩首甚至凌迟,这家的女人呢,一般不会杀,他们往往有四种下场。
第一种下场,也是最惨的,发到教坊司或者浣衣局等官方机构充任奴隶甚至娼妓。
在古人的认知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地位低也不独立,所以官府觉着女人的威胁也小很多,一旦大臣犯罪,一般都只杀男性,不杀女性。
你们以为他们是可怜女性吗?当然不是,女人的下场更惨。大臣死了就死了,死了一身轻,大臣家的女人却被朝廷发配到官方机构里,什么教坊司,浣衣局,锦衣卫,做奴隶,做官妓,干粗活累活,一辈子受折磨。
特别是教坊司,是朝廷的娱乐机构,里面有很多歌女,乐妓,官妓,供王公大臣和外藩使臣取乐,这些大臣的家属,一旦进入教坊司,那简直是万年不能翻身,一辈子活在痛苦之中。
比如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那些妃子咋办的?很多都被永乐大帝发配到教坊司和浣衣局为奴为娼,建文帝那些忠臣家里的女眷,下场也是一样的。甚至有个大臣胡闰四岁的小女儿,也被发到浣衣局为奴。
第二种下场,比较惨的,给功臣家做奴隶。
古代朝廷,为了拉拢住功臣,往往会赏赐功臣爵位、钱财、宝物等等,其实朝廷还赏赐他们奴隶,为的是让他们更忠心,这叫做发功臣家为奴。
此外,朝廷为了显示功臣的特权,规定平民百姓家不准蓄养丫鬟奴婢,只有功臣家和大臣家才可以。
明律例六条:一、律称庶人之家不许存养奴婢。盖谓功臣家方给赏奴婢,庶民当自服勤劳,故不得存养。
如果大臣被抄家,准能抄出一大堆丫鬟、女仆、歌伎,这些人都是哪来的,一部分是自己花钱买的,另一部分是朝廷赐给的。这些抄出的女人,大臣的眷属,就会发配到别的功臣那里当奴隶,总之,这些可怜的女人,永远都不能脱身,一辈子给人做牛做马伺候人。
第三种下场,也比较惨,流放三千里,或给边军为奴,或给披甲人为奴。
明清两朝,对于犯罪的大臣的家属,最喜欢流放到边疆给军人做奴隶了,明朝的是给边军为奴,清朝人是给披甲人为奴。
就像清朝,往往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地区,这可是最为苦寒之地,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还要遭受披甲人的。
第四种下场:户圈,也就是把一家子圈起来,不让走出指定的范围,相当于软禁。
有的大臣,本人是杀了,但是他的家属,并没什么罪过,虽然株连,也不至于定太严重的罪,所以古代的朝廷想了一招,把这些圈禁起来,不让他们随便迁徙,跟现在的取保候审之类差不多吧。
反正就是,朝廷让你呆在哪里你就呆在哪里,你该吃吃,该喝喝,过日子不受影响,只是别走出朝廷指定的范围就行了。
为什么“牙签弩”要被坚决遏制
“牙签弩”必须严厉打击,坚决制止!我特别不理解居然有人对打击“牙签弩”的行为产生质疑,说你们弱智简直是夸你们!我来告诉你们这帮无脑喷子牙签弩为什么必须杜绝:首先,牙签弩自身具备很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本身就是一种利器,有一定危险性。然后,牙签弩的销售人群是儿童,是儿童!凡是涉及到儿童安全的事物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何况这样一个危险隐患极大的利器。并且,儿童的自控力和安全意识相当薄弱,喷子们你们也有孩子,如果你们的孩子不小心被射中眼睛,你们作何感想!最后,喷子们会拿菜刀等来做类比,牙签弩跟菜刀根本没有可比性好嘛!菜刀的主要用途是切菜,牙签弩的用途只有被儿童把玩,没有其他任何有用价值。这样一个新奇的东西到了儿童手里,其危害和后果简直不敢想象。如果还有人反对禁止“牙签弩”我真的要问候你全家!
后勤对战争来说有多重要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后勤对战争来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以前的历史毋庸赘述,就谈谈我们国家最近的一次现代化的战争好了。中越老山之战时期,前沿阵地时刻有激战,而前沿的补给全靠后送。负责向前沿阵地运送补给物资的阵地后勤保障部队,称为军工队。在老山前线,军工队员们的危险系数与前沿阵地的战士们几乎是一样的。在崎岖的山路上,人背肩扛,将、食品和饮用水送往前沿阵地,越军的炮弹不时落下,路上更是布满地雷。当时军内流传的说法:累不累,看看老山军工队;怕不怕,看老山军工胆量有多大。
某日夜间,电闪雷鸣,某部7连的8名军工队员紧急向前线运送。每人都背着沉重的箱,班长祁正荣带队走在最前面。当时有越军特工渗透到我军阵地后方,隐藏在草丛间发现了这支军工队。越军特工从草丛间扔出一枚手榴弹,正砸在祁正荣的钢盔上,反弹在他脚下。手榴弹冒着白烟,场面一时惊心动魄。
没想到,祁正荣不慌不忙,一脚将这枚手榴弹踢飞。远处传来一声爆响,仿佛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军工队继续前进。军工队在老山崎岖的山路间需要攀爬各种陡坡,最讨厌的就是下雨,军工队员们形容雨一浇坡跟让油淋过一样。极难攀爬。祁正荣背着两箱手榴弹先爬上去,再伸手将后面的军工战友一个一个拉上来。拉到第五个时,因坡太滑,祁正荣突然失足滑了下去。而下面就是越军布设的雷区。
祁正荣还是不慌不忙,拼命一个侧身,死命抓住了旁边一根线。他的身子终于停住下滑,停在了离雷区只有不到30厘米的地方。祁正荣跪着一步一步又爬了上来,两个膝盖全磨破出血。军工队还是仿佛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前进,终于将送上前沿阵地,完成了任务。
这样的场面,老山的军工队经历了不知多少,真是小意思。其实比送给养上前沿阵地更危险的,是将伤员从前沿阵地抢运下来。1987年5月1日凌晨,老山前沿18号阵地正与越军进行激战。凌晨3点,军工队接到,命令他们上前沿阵地抢运伤员。19名军工队员已经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但个个义无反顾,全体上路。
漆黑的夜色中,越军用4挺轻重机枪封锁了整个通道。子弹密得像网,军工队被压制在一块凹地里难以抬头。危急时刻,前沿哨位上的战士们引开了越军的部分火力。军工队员们迅速跃起,匍匐,跃进,滚进,以最快速度向哨位接近,将伤员抬上了担架。
这时越军的火力再度增强,军工队员们冒着漫天的子弹抬着担架往下撤运。为了让担架保持平衡,减少伤员痛苦,上坡时跪着挪动,下坡时将担架高高举起,终于成功撤下了伤员。
军工队员们这样的英雄时刻数不胜数,他们也被称作“老山骆驼”。对于这些英雄,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没有这些英雄,我军又怎么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所以后勤有多重要大家都能看出来了。参考资料:对越自卫还击战 威震南疆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开始削藩。在削藩顺序上,先后废除周王、岷王、齐王、代王、湘王五位亲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也决定起兵讨燕。“靖难之役”正式拉开序幕。
公元1402年7月13日,燕军攻入金陵,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迎降,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至于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呢?原因众说纷纭,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决策上的失时。朱允炆刚刚继位,威信未立,人心未稳,根基未牢,外藩诸王尚未安抚,就急急忙忙开始削藩,在机时的选择上是非常不合适的。做大事,必须要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皇位刚立,就行削藩,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个都不占,焉能不败!
二、军事上的失误。“靖难之役”与汉初景帝时的“七国之乱”非常类似,双方态势也基本一致。燕王朱棣及其部属,长期在北疆与元军残部作战,久经战阵,久历军略,战斗力强,战争经验丰富,但人数少,后备军力不足;朱允炆的中央,由于朱元璋的诛杀功臣悍将,一帮能征善战的大将如蓝玉等人,被诛杀殆尽,没有突出的将帅人才,士兵又长期在内地,没有实战经验,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众多,后期动员力量庞大。
在正确分析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原本可以针对自己优势和对方劣势,借鉴“七国之乱”的经验,提出科学的军事战略。但,偏偏在军事上出现重大失误:
一是整体战略的失误。应该前期采取守势,避其锋芒,在实战中锻炼部队、培养将帅人才,收拢各地勤王的;在后期,应寻找机会与其决战。朱允炆的中央,恰恰采用相反的战略,前期轻敌冒进,后期退缩求和。
二是重大战术的失误。朱允炆中央的优势是众多,而且各地勤王的还源源不断,而燕王朱棣的在早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最大可能去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中央的战术也是恰恰相反,一城一城地守,一地一地地防,结果是燕王朱棣的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三是军事用人的失误。在作战前期,朱元璋留下来的唯一老将耿炳文,本就是防守的好手,又久经沙场,虽然能力不是非常出众,但也不会有大的战略失误,应该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军事统帅,但朱允炆却嫌老将进攻不力,多有败绩,换上李景隆,这是用人最大的失误。李景隆兵败涂地,把六十万大军丢得一干二净,不杀他仍让其留在军中领兵更是失误。
在长期的实战中,也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帅之才,如矍能、铁铉、盛庸等,都是能力出众的战将,应该早发现、早重用。没有在实战中及时发现培养将帅人才,是用人的另一个失误之处。
三、政治上的失策。军事,从来就是政治的延伸,离开政治谈军事,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战争一开,就应实行战时政治。
一是对朱棣本人实行清算。虽然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还不够,要全国通缉,定其死罪。看看朱允炆的错误有多严重,战争之前,下旨意晓谕全军,“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你们不能伤害朱棣,千万别让我背上杀叔父的恶名。两军交战,还要保证不伤害敌军首领,可笑之极。结果如何呢?南军将士因为朱允炆的旨意,惧怕战后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权,常常单骑殿后,作为全军的盾牌挡在最后面,南军无可奈何,不敢追,又不能杀。
二是要严查附逆。但凡跟随朱棣的将领、官员、及士兵,要全部实行最严厉的查处,本人要通缉捉拿,家族在非燕王占领地的,全部执行关押,如及时投诚朝廷的,再行释放,限期不归的,一律处死。先拿朱棣的儿子开刀,让燕王留的京城的儿子,宣布与朱棣脱离父子关系,指控朱棣的暴行,否则以谋逆同罪论处,斩首便是。
三是严查内奸。在京城实行战时政治,之前与燕王朱棣有来往的,主动交待,既往不咎。之后再与之有来往的,特别为之通风报信的,一律处死。
四、上的失败。朱允炆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没有争议,没有悬念。正统的朝廷,本应该掌握的制高点,但事实上却失败了,让燕王朱棣屡屡打悲情牌,博取各级官员和广大社会阶层的同情,这是战的失败。
朱允炆一开始就应该广发檄文,大造声势,燕王朱棣反叛朝廷,是为不忠;反对建文帝,就是反对故太子朱标,就是反对朱太祖朱元璋,是为不孝;让国家重启战火,让广大老百姓处于战火之中,是为不义;主动挑起战争,生灵涂炭,白骨累累,是为不仁。如此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的人,全体官员、全国民众,应该万众一心;如此反贼,理当齐力,人人得而诛之。将朱棣搞臭,让前线守将不敢投降,各级官员不敢归附。
五、经济上的无为。经济是军事的基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朝廷、对于燕王,都是一样的。朱允炆的中央只谈军事,不管经济,是失策,更是不作为。战端一开,就一定要实行严格的战时经济管制,所有与争战有关物资,一律严控,层层设关卡,禁止北流。特别是如战马、铁器、弓箭、火药等直接军用物资,还包括重要的民生物资,如粮食、食盐等等。一旦严格管控这些物资,一是可以弱化北军,二是也可以促使北方的老百姓逃离燕军占区,从而间接弱化北军。
时机、政治、军事、、经济五个方面,没有一个是胜利的,整体失败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