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明日方舟沉寂边陲(光遇那个红色的地图怎么通关)

发布时间:2023-06-01 11:39:35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光遇那个红色的地图怎么通关

1、进入墓土地图,跳下高台降落到边陲荒漠上;2、往荒漠右边飞,乘坐码头旁的船前往遗忘方舟;3、下船后一直往方舟里面飞,穿过沉船来到后面的农田;4、这里有一滩毒水,红色光芒会一直在上方飞舞;5、当梦想季红色光芒出现的时候就起身去触碰它,这样就可以完成收集红色光芒的任务了。

斩马刀是种什么武器

斩马刀,最早出现于宋代,是以一种专门配给重步兵对付骑兵用的近战武器。

说到斩马刀的前代,应该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的斩马剑,延续到唐代应该就是陌刀,只不过斩马剑和陌刀属于直刀范畴,和后来的斩马刀还是有所区别的。

在宋代,斩马刀并不以斩马为名,而是名为扎马刀。在两宋交际时,岳飞手下的背嵬军重步兵就曾装备大量的扎马刀,并且在郾城大捷中大破金军的铁浮屠具装骑兵。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扎马刀只存在于史书文献中,还没有实物出土。

现在流传的斩马刀形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柄大刀形制,类似于屈刀的大刀;另一种是仿自倭刀的双手长刀。这两种形制的斩马刀在《大明会典》中均有记载。

长柄斩马刀,在明代的《四镇三关志》和《经国雄略》中都有记载,书云:“刃长三尺,形似半月,柄长四尺,下装铁鐏,马战、步战、水战皆可使用,砍马脚如扫树枝。”

很显然,这种大刀形制的斩马刀,刀柄相比于一般的偃月刀、凤嘴刀和屈刀而言,要短的多,但是刀刃要更长。在郑成功纪念馆中,有这种斩马大刀的实物展品。

至于双手斩马刀,在明代也是非常的流行。京营的御林军所用的制式装备中,就有这种斩马长刀。在戚继光的蓟镇车营中,明军正兵队就有斩马长刀装备,专门用来对付蒙古骑兵。

在郑成功的大军中,也是有这种形制的斩马刀。现在的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中,就有斩马长刀的出土实物。

根据《明季南略》记载,郑成功入镇江时,郑军三人一组,一人持牌掩护,二人持刀,一人斩马,一人斩人。按照刀的形制来看,很有可能是两种斩马刀分别被装备在两个持刀武士手上。斩马腿者持长刀,斩人者持大刀。这样在考虑两种刀的使用方法,也是说得过去。

但不管哪一种斩马刀,其根本,都是为了对付骑兵而被穿造出来的。

四川省攀枝花市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一缕清风沁人心,抚于案上闲自适!大家好,是清风抚案!如果喜欢清风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并点点赞哦!

四川的攀枝花市是移民城市,所以基本没听过传奇的英雄人物。

但是把范围扩大些的话,我们可以找到历史上出自四川的很多名人!

清风为大家介绍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选出的十四个来自四川的著名人物。

㈠大禹(约公元前21世纪)

大禹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大禹治水”的故事宣扬了华夏儿女不畏自然灾害的精神。与西方神话中的“诺亚方舟”神话相比,华夏儿女更显得具有抗争精神,更有自强不息的品质!大禹划定天下九州,铸造九鼎,第一次确立了君主世系的政治制度。

㈡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

李冰是战国时代的优秀的水利工程专家,他于秦昭王时期(前276—前251年)为蜀郡太守,主持设计和兴建都江堰,凿离堆(玉垒山),凿溷崖(今夹江),治洛水(今什邡),导汶井江(今邛崃),开广都盐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㈢扬雄(公元前53年-后18年)

西汉末年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他著述的《太玄》构建了以天文历法为基础,以“玄”为最高范畴,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独特哲学体系。

㈣落下闳(约公元前2世纪)

西汉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元封年间受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待诏。曾与邓平、唐都创制《太初历》。测定过二十八宿赤道距离(赤经差)。首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

㈤诸葛亮(181年-234年)

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人物,,字孔明,智慧的化身,是优秀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出师一表真名世,长使英雄泪满襟”。

㈥武则天(624年-705年)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历史上最为强悍的女人,第一个女皇帝。她重视农桑,轻徭薄赋;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发展科举,开创殿试制度,开启了“开元之治”的唐朝盛世

㈦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诗人,剑侠,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其“诗仙”,剑术高超无比,“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三分啸成月光,七分酿成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㈧杜甫(712年—770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坎坷曲折,忧国忧民,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㈨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㈩杨慎(1488年-1559年)

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史》有传,生平大起大落,积极努力为中华民族成长,为西南边陲地区中华文化发展做贡献。明代政学两界在杨慎《墓铭》中赞颂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庙之英。”“文拟班扬,学侔游夏”。

魔法季任务攻略

一:介绍魔法季新增地图【失落方舟】入口位于暮土边陲荒漠右侧,乘坐小船即可进入就可以看到新地图【失落方舟/遗忘方舟】二:向导任务介绍:我们需要去(方舟先祖/向导先祖)的面前接取任务领取收集光球的任务——收集怨之灵、水之灵、风之灵、地之灵、心之灵、火之灵,这6个光球任务.提示☞每收集完一个都要来这里交给先祖一次,然后领取下一个收集任务。☞下面就放上各光球的具置<1>.怨之灵介绍:先灵渴望(红色光芒).在黑暗的地方找到他们.位置☞怨之灵有两处,一处就在遗忘方舟里面,还有一处在暮土沉船,收集其中一个就可以.<2>.水之灵介绍:先灵渴望(蓝色光芒).传言指向了纯净的山水湖.位置☞水之灵在霞谷溜冰场,我们可以在冰面的下方寻找.<3>.风之灵介绍:先灵渴望(青色光芒).它们徘徊在初风之中.位置☞风之灵在晨岛终点神庙的后面,我们可以从遇境进入云野,然后向后走,就可以发现它的位置.<4>.地之灵介绍:先灵渴望(绿色光芒).它们是上天给大地的礼物.位置☞地之灵在云野右侧的浮岛图,最开始光球会附身在遥鲲的身上,我们可以在这里等它落下来。<5>.心之灵介绍:先灵渴望(紫色光芒).据说.他们囤积了上古的秘密.位置☞心之灵在禁阁右侧双人秘境内,走到这里等一会就可以看见。<6>.火之灵介绍:先灵渴望(橙色光芒).在寒冷的时候.它们提供了温暖.位置☞火之灵林最深处,我们可以利用光菇寻找合适的触碰位置,同样也可以在下方等它落下来。雨林-第四个关卡(左侧)亭子小金人那里☞全部完成以后就结束了

楼兰古国到底是什么人种

大家好,本人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关注研究古代史和民族学。

首先摆明我的观点:楼兰古国的居民属于印欧人种,具体来讲是吐火罗人,他们和欧洲的凯尔特人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今天的新疆依然生活这古代楼兰人的后裔。下面分几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1. 考古发掘所揭示的楼兰人种族特征

对于当今人来说楼兰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域古国,它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初期臣服于匈奴,之后被汉朝吞并,公元前77年西汉大臣傅介子将其国名变更为鄯善国。汉朝灭亡后先后臣属三国的曹魏、西晋、北凉等中原,在这一时期鄯善国先后并吞了精绝、且末、小宛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北魏将其吞并,并在当地实行像内地一样的郡县制治理,至此鄯善(楼兰)正式亡国,前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历史。

对于楼兰人的外貌特征,古代典籍似乎并无过多记载,直到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探险家的到来,才有相关文物被发掘出来。最早发现楼兰古国遗址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随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先后派出考察团进行考古发掘,大量楼兰文物被劫掠到海外。

1906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楼兰国的伊循城遗址(米兰遗址)发现了一座佛寺,寺内佛塔的回廊上绘制有十分精美的壁画,斯坦因将其揭取下来并带出,如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等不同的地方。

通过这些壁画人们第一次对古代楼兰人的外貌有了直观的认识。壁画中的人物都呈现出高鼻、深目和皙的特征,明显不是蒙古人种,而是印欧人的特点。

米兰遗址出土的有翼天使壁画,藏于大英博物馆

米兰遗址出土的佛壁画,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距离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的罗布沙漠中找到了一座古代墓葬群,他将其命名为小河墓地。时隔六十多年后的2000年,新疆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借助GPS定位系统再次找到了小河墓地,2002年启动了对这一重要古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活动,出土了非常多重要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女性干尸,在沙漠的干燥气候条件下其面容得以完好保留,她的年纪为二十多岁,双目微合,有着美丽的长睫毛,鼻子高挺,头戴羊毛制成的尖顶毡帽。神情安详,看上去就像是刚刚睡着的样子。考古队将她称作“小河公主”。体质人类学家指出“小河公主”具有明显的印欧人种特征。

沉睡的小河公主

不仅仅是小河墓地,1979年央视和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在小河墓地所在的区域发现了古墓沟墓地和铁板河墓地等另外几座古代墓葬,也出土了具有印欧人特征的干尸。

碳14测定结果显示包括小河墓地在内的这些墓葬距今约3800年,比楼兰的历史还早一千多年,学者推断以“小河公主”为代表的古代居民应该是楼兰人的祖先。

科学家对楼兰古国所在区域出土的古代干尸(距今四千到三千年)进行了基因检测,其结果显示这些古代居民的父系基因部是R1a1a-M17,而这是印欧人的典型基因类型。

所以,无论是壁画还是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以及基因类型都显示出古代楼兰人是印欧人。

2. 吐火罗人:来到的原始印欧人

那么建立楼兰古国的印欧人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考古发掘逐渐弄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不仅仅是楼兰所在的新疆东部地区,而是整个塔里木盆地范围内的古代居民都是印欧人,他们被称为吐火罗人,是分布位置最东边的印欧人群体。

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是位于里海到黑海之间的草原地带是印欧人的起源地,考古学上将最早的印欧人创造的文化称为“颜那亚文化”,距今5600年到4200年。随后原始印欧人开始向外迁徙,他们中的一支向东发展,经过南西伯利亚来随后来到了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开创了“克尔木齐文化”,最后继续向南和向东扩散到整个塔里木盆地,建立了众多的绿洲城邦国家,这一支东迁的印欧人就是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的迁徙路线:从里海到黑海之间的草原地带到塔里木盆地

3. 吐火罗人与凯尔特人的神秘联系

在对吐火罗人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逐渐展现出来,那就是的吐火罗人居然和远在西欧的凯尔特人具有最密切的关系。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新疆的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的古城以及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大量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吐火罗语宗教、文学和医药文献。学者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的吐火罗语与其临近的印欧语系东方语支(印度语族和语族)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反而跟距离更为遥远的欧洲人所使用的印欧语系西方语支有更多共同点,印欧语系西方语支包括凯尔特语族、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等。

吐火罗文书残片

上个世纪在鄯善县吐峪沟乡发现了一处距今三千多年的古代墓葬群,后来被命名为洋海墓地,这个地方曾经属于楼兰古国的疆域。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洋海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吐火罗人的文物,其中最让人惊讶的是纺织品。

考古学者在清理洋海古墓出土的纺织品时发现了一种他们非常熟悉的布料,这种布料上有红蓝两种方形色块组成,其中还穿插有黄色的线条,这就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女性追捧的进口货“英格兰呢”。

洋海古墓出土的格子布之一

洋海古墓出土的格子布之二

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吐火罗人居然用着现代的“英格兰呢”,这个事情着实让考古工作者惊讶不已。其实“英格兰呢”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苏格兰格子布”,这种布料源自于英伦三岛的苏格兰地区。苏格兰风笛名扬天下,而每当风笛手演奏的时候都会穿着用苏格兰格子布制作的传统服装。苏格兰人其实是古代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制作这种格子布其实是凯尔特文化的遗留。洋海墓地出土的“苏格兰格子布”说明古代吐火罗人和凯尔特人享有共同的服饰文化传统,而服装则是彰显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

苏格兰风笛手穿着用格子布制作的传统服装

除了语言和服饰,的吐火罗人和欧洲的凯尔特人在体质上也有惊人的一致性。

《哈利波特》是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其实反映了英国复杂的民族文化现实。哈利波特的死对头德拉科·马尔福来自马尔福家族,这个家族的特点是拥有一头金发。而哈利波特最好的伙伴罗恩·卫斯理则来自卫斯理家族,这个家族的特点是一头红发。在电影中德拉科·马尔福对自己的血统极度自豪,处处表现出对罗恩·卫斯理的蔑视,经常嘲讽罗恩的红色头发。

金发的德拉科·马尔福

红发的罗恩·卫斯理

其实马尔福家族和卫斯理家族代表着英国的两大族群: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而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

我们知道今天的英国人也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当代英国就是由这帮人所建立的。他们其实不是英国的土著,而是来自德国西北部和丹麦南部的日耳曼部落联盟,于公元五世纪开始入侵不列颠岛,最终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凯尔特人建立起了新的国度。

建立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属于日耳曼部落

今天的德国西北部有一个下萨克森州,那里就是英格兰人的老家。其实撒克逊和萨克森是汉语对Saxon的不同翻译而已,意思一样。

我们知道今天统治英国的王朝叫做温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温莎王朝统治者的血统其实源自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德国图林根州),该公国的数位王子还成为了葡萄牙、比利时和保加利亚等国的国王。

目前统治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温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无论是查尔斯王子还是威廉王子继承王位,英国都将迎来新王朝。因为英国王室将改变为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父系血统。不过即便如此,英国王室依然保持着纯纯的日耳曼血统。因为菲利普亲王的父亲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而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帝国奥尔登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家族。菲利普亲王的母亲爱丽丝则来自蒙巴顿家族,蒙巴顿家族源于德国的黑森·莱茵家族。二战时期的英国海军元帅、英属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制定“印巴分治”方案的蒙巴顿伯爵就是菲利普亲王的亲舅舅。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菲利普亲王都是纯日耳曼血统。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年轻时的照片

伴随着英美帝国的扩张,日耳曼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霸权地位。当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日耳曼人,其祖父来自德国的巴伐利亚。目前德裔和英裔日耳曼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占据1亿4千万左右人口。

祖籍德国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拥有典型的日耳曼人外貌

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颠群岛之后占据了核心区域,而土著凯尔特人则被到周边区域,北方高地的一支发展为苏格兰人,西部边陲的一支发展为威尔士人,而生活在爱尔兰岛的则发展为爱尔兰人。作为凯尔特后裔的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人长期受到日耳曼人的歧视。

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的差别体现在体貌特征上,日耳曼人是金发蓝眼,而凯尔特人是红发绿眼。

红发绿眼的凯尔特人

吐火罗人在吐鲁番盆地区域内建立了很多绿洲城邦国家,其中一个就是龟兹。龟兹国以为国教,开凿了为数众多的石窟,保留至今。石窟壁画上绘制有龟兹贵族的形象,而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是一头红发。此外,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吐火罗人干尸也以红发为主。

一头红发的龟兹国贵族

唐朝时期回鹘人迁徙到新疆并建立起统治之后,这个地区开始了回鹘化进程,土著吐火罗人不仅和回鹘人混血,而且也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开始说回鹘语,两个族群的融合产生了今天的维族。不过在南疆偏远地区,很多当地人还是保留了比较多的吐火罗血统,而这些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红发特征,甚至有的人还拥有绿色瞳孔。

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女子,拥有一头红发和绿色瞳孔

综上所述,从语言、服饰文化以及体貌特征上看,东方的吐火罗人和西方的凯尔特人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研究发现历史上印欧人的对外迁徙浪潮一共发生好几波。第一次大规模对外迁徙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凯尔特人和吐火罗人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其祖居地分别向西和向东发展的,因此他们共享很多原始印欧民族文化。凯尔特人是最早到达欧洲的印欧人,他们几乎占据了整个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而吐火罗人则占据了整个塔里木盆地。

日耳曼人则属于第二次对外迁徙的印欧人,他们到达欧洲后驱赶先来的凯尔特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伴随第二次迁徙浪潮到达东方的印欧部落是斯基泰人,古籍将其称为塞人。塞人到达新疆地区后跟吐火罗人发生了交流和融合,今天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应该就是塞人的后裔。

至于谁是吐火罗人后裔这个问题,除了维族以外,在汉族中也有古代吐火罗人的后裔。前面提到了以楼兰人为代表的古代吐火罗人的父系基因部为R1a1a-M17,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汉族中约有2%的人携带这个基因,例如著名的投资人薛蛮子前不久做了DNA测试,结果显示他的基因就属于R1a1a-M17类型。

著名投资人薛蛮子的基因就是吐火罗人R1a1a-M17类型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天可汗文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文化类资讯。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