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司马懿穿女装朗诵《出师表》的意图是什么
- 说说郭嘉的大智慧
- 司马懿被称为“缩头乌龟”也有学习的地方,都有哪些呢
- 求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话出自那首诗,全诗是什么
- 让你看完“大彻大悟”的书籍有哪些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司马懿穿女装朗诵《出师表》的意图是什么
三国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最近有一部大作《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很火,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三国,可谓是十分新颖。前段日子就看见网友们对这部剧中的一段戏议论纷纷。那就是21集中,蜀军使者到了司马懿营中,说是男人就来战,否则,穿上女装吧。司马懿居然真穿上女装,还到了蜀军大营对岸,念起了《出师表》。在这里,小编先说句,暂时不论正史,也不谈《三国演义》,我们就先谈谈《虎啸龙吟》中这一出戏有什么含义。一.司马懿为什么要穿女装司马懿贵为全军统帅,在国内还是辅政大臣,新政的先驱,士族的领袖,这样的人物,可谓是一荣一损皆系全军,皆系魏国啊。穿女装在那个时代不比现在,现在只要是可爱,是男是女不重要,是人是兽也不重要,可是在当时,这是奇耻大辱。司马懿完全可以选择不穿,然后赶走蜀军使者,还能大骂几句诸葛村夫厚颜无耻居然出此无赖之策,再不济,置之不理也是可以的。那么,司马懿穿了,还穿的一脸堂堂,究竟为的是什么。《虎啸龙吟》剧照小编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司马懿穿给自家将士看,是告诉他们,我连女装这样的羞辱都能忍住不出战,你们就好好憋住自己暴脾气,别天天就想着出去送人头。穿给蜀军看,告诉他们,我司马懿就打算耗死你们,耗死你家丞相,我就赢了,穿个女装算什么。试想蜀军北伐,山高路远,运粮费劲,前线不打就等于打输,此时,司马懿出来大大方方的告诉你们,我就不打!以守为攻,你能奈我如何。这一招,能打击蜀军士气。最重要的是,穿给诸葛亮看。最明白大势的人是谁啊,就是诸葛亮啊。现在情况是蜀军粮草不济,自己又大限将至,能不能趁着现在粮草尚足,后方稳定,自己还有力气,来一决战消灭魏军主力以恢复中原。司马懿穿给诸葛亮看,还不把诸葛亮给气的半死啊。二.为什么要念《出师表》官方称“攻心颂念出师表”。我觉得这段有意思,如果硬要说起正史演义,那就没意思了。要知道,这部剧,司马懿和诸葛亮可是知己、知音啊。我们来看看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对于司马懿来说,也是一样,当年司马懿和曹丕立下誓言,结果文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司马懿出身虽然比诸葛亮好得多,但经历了曹操的一顿折磨(说这部剧,不谈正史),还受曹操猜忌,曹操临死前还是打算杀了司马懿。可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苟全性命于乱世。曹丕让司马懿出仕也是费尽心思啊,说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不过分吧,实际上,曹丕多次去司马懿他家,问他国事,司马懿也是非常感激,立下誓言与曹丕一起振翅高飞。曹丕死了,你蜀军入侵,连破我大魏三郡,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加之经历何其相似,成为知音是水到渠成的事,一点也不唐突。司马懿念给诸葛亮听,是想告诉他,我都懂。你想恢复中原重兴汉室,我想统一天下结束纷争,奈何你我各为其主,你时日无多而我因为天天打五禽戏还能活多好几年,我不急而你急。其中既有坚守不战的决心,也有英雄惜英雄的私人情感,看似念一篇文章,实际上却是两人隔河谈心。三.你可能觉得小编认为一出很棒,然而,小编并不是这么觉得的......穿女装,不错,念出师表,也不错,但是,不能合起来啊!女装用的是滑稽搞笑的形式,《出师表》是端庄文雅的文章,前者是下里巴人,后者是阳春白雪。把这两者分开,我都喜欢,区别只是在于欣赏的角度不同,可是导演你都混在一起,这就十分恶心了,就像是雪碧混着米饭。四.还是要谈谈历史的事“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历史剧既然打着历史的名号,还是要多多少少尊重一下历史,《三国演义》在大是大非面前没跑偏吧,可是《虎啸龙吟》跑偏没,诸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小编认为《虎啸龙吟》是近几年来好剧,比大多数电视剧要精彩,尤其是细节方面,是真的没话说。但要把它说是经典,那还不够!
说说郭嘉的大智慧
01公元207年。这一年刚好郭嘉随曹操征伐乌丸后病逝,这一年刚好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把他请出山。也不管两件事发生在年头年尾、谁先谁后,反正就有了如今大肆流传的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知乎上时不时有人拿这句话出来问,这俩牛人是不是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问得很多大拿都无言以对。只有那些非正经的史学爱好者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关于郭嘉的讨论几乎成为帖。比如,有人这样答:突然发现刘禅出生在207年,郭嘉死在207年,也许我们可以说“郭嘉不死,刘禅不生”。有人这样答:张绣作为曹操手下当时封户最多的将领,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而刚好张绣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一个南阳宛城区主公,一个南阳卧龙区诸葛庐的主人,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联系?还有人逆向思维这样答:诸葛村夫要出山的消息传到了郭奉孝这里,奉孝敛容道:为之奈何!忧虑而死。总之,这根本就是一个偶然事件,非要扯什么意义是没有意义的。02其实,郭嘉生命中遇到的偶然事件还真不少。除了“卧龙不出”这档事儿,挺出名的一件是预言了孙策的死。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传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北渡偷袭曹操的根据地许都。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的时期。在此紧急关头,郭嘉掐指一算说:“孙策这个人轻率不善防备,也不设俩保镖,虽然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一个人独来独往没什么两样。况且,他刚诛杀了江东那么多英雄豪杰,跟多少人结下梁子,如果有刺客伏击,那绝对是一个死。依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的门客刺杀。于是,郭嘉成了史上最著名的乌鸦嘴,比贝利成名早了一千多年。不过,史学大咖裴松之特意提醒乌鸦粉们,此事纯属偶合,不要神化郭嘉。他还略带戏谑地评论说,郭嘉要能预测孙策具体死于何时,那才叫牛叉好吧!03但是历史小白不管,就认定郭嘉神机妙算,就咬定诸葛亮就是怕郭嘉躲山里不敢出来,你有本事跟他们讲道理?等你真跟他们讲道理了,他们跟你讲长相。除开历史因素,郭嘉近年来的走红离不开各类三国游戏。当曹操的其他重要谋士都以中年大叔的形象出现的时候,英年早逝的郭嘉总是一副此间美少年的模样,怎不叫外貌协会心疼!就连曹老板也心疼啊。曹老板南征北战,自然是拍板的那个人,但是,举凡重要决定,在拍板前总要问一句:“奉孝,你怎么看?”郭嘉总会说:“我是这么看这么看。”他看的角度总是异于常人,就好比别人跑到桥上看风景,他就躲在楼上看人。曹老板很欣赏,几乎每次听完都说:“就依你说的办。”结果,事儿都成了。偶有不听郭嘉的时候,事儿都搞砸了。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老板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老板便问:“奉孝,你怎么看?”郭嘉说,不能杀,杀了曹老板您就要背负杀害贤士的骂名,透支信用划不来。但是,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为患。”宜早为之所,比如把他软禁起来。曹老板说,我不听,这次我偏不听。后来,刘备主动请求去截击袁术,曹老板同意了。待郭嘉与程昱得知此事,一起劝曹老板:“放走刘备,会生变数啊!”但此时刘备已溜之大吉,并夺取下邳,举兵跟曹操对着干了。曹老板后悔得肠子都绿了,恨不听郭嘉之言。04所以,在曹老板心中,郭嘉这颗定心丸,不吃不行啊。他有一次说,郭嘉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两人的关系急剧升温,到了“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的地步,就差“寝则同床”了。郭嘉一病,曹老板急得跟个小姑娘似的,亲自端汤喂药,一天问好几次:“好点了没?好点了没?”郭嘉一死,更是成了曹老板心中永远的白玫瑰,而其他活着的谋士就像是衣服上的饭粘子。曹老板每逢遭遇挫折,就会越发怀念与郭嘉在一起的日子,然后向众人感慨一番:“奉孝要是还活着,我就不会走这一步臭棋。”(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听得手下一堆谋士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给郭嘉送葬的时候,甚至对着荀攸等人公开说,我本来是准备自己百年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没想到他先我而去。说得好像曹丕、曹植不是他亲生的。可见,郭嘉的早逝对曹老板绝对是一大打击,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功绩上。▲关于郭嘉的一个问答,让最爱君笑了半天。05曹老板对郭嘉的爱与欣赏都是真的。最爱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爱与欣赏是天子般的爱与欣赏,雨露均沾,他对所有网罗到门下的贤人都曾表现出这种爱与欣赏。比如曹老板对荀攸,那也是爱得不要不要的。打张绣、征吕布、离间袁氏兄弟等计谋,基本都是荀攸出的,也都被曹老板采纳了,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所以曹老板自己也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这评价跟郭嘉比怎样?彼此彼此,承让承让吧。只是恰好郭嘉死得早,回忆让曹老板更加美化了两人相处的时光。所以,说郭嘉牛,他确实牛,三国时期主公以下的一流人物,他算一个,但还不至于牛到独步天下。至少曹操军中就有好几个郭嘉式的大拿。至于拿郭嘉跟诸葛亮对比,鼓吹“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除了有关公战秦琼的错乱感,还有点风马牛不相及。06怎么说呢,郭嘉跟诸葛亮根本就是两种人。他们没法比。诸葛亮跟着刘备,早期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当说客,说服东吴联手刘备,两个弱鸡合力抗衡强悍的曹老板,这个角色相当于外交部长;二是刘备出去干架的时候,他负责稳定后方,确保足食足兵,这个角色相当于后勤部长。在曹操的阵营里,荀彧才是干这个活儿的人,他跟诸葛亮一样,是不跟主公出门的。诸葛亮的后期就更不要说了,基本上就是蜀汉的当家人,大权独揽11年。郭嘉显然不是这种角色。前面说了,郭嘉是帮助曹老板最后拍板的那个人,主要负责曹老板发问后的决断。就跟诸葛亮很清楚自己是相才不是将才一样,郭嘉也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所以他早年投靠袁绍发现其“好谋无决”,立马就走人。跟着优柔的主公,郭嘉的长处是发挥不了了,但诸葛亮可以。直到遇到了曹老板,郭嘉才算有了用武之地。07郭嘉在曹营中的位置恰得其所。有点类似于唐太宗的智囊“房谋杜断”,曹老板手下的荀攸、贾诩等人主要负责“谋”,郭嘉主要负责“断”。他的厉害之处就是善于读懂人心。郭嘉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大师。打个不算恰当的比喻,其角色类似于《》中的乐嘉,当女嘉宾纠结留不留灯、男嘉宾纠结牵不牵手的时候,他就啪性格分析一通,然后说“你们自己决定吧”。而曹操就是纠结的男嘉宾。他读懂袁绍,知道袁绍优柔寡断,所以鼓励曹老板直接东征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不用担心袁绍乘机出兵攻打许都。他读懂袁绍的两个儿子,知道袁绍死后,他们必生内讧,所以进奇策,建议曹老板退兵,等他们兄弟打得内伤了,再去摘果子。他读懂了刘表,知道刘表是一个只尚空谈、妒忌贤能的政客,所以怂恿曹老板尽管放空城去远征乌丸,不用担心刘备乘机添乱,因为刘表自会阻止刘备干的事业。他其实也读懂了孙策,所以才能纯属偶合地预言了孙策的被刺。08曹老板的敌人,内心怎么想,一个个都被郭嘉读懂了。这个技能倒很像《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诸葛亮,一出空城计无非就是读懂了司马懿的生性多疑。这种高超的读心术其实很烧脑,风险也极大,一旦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疑中生疑,反其道而行,那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本质上,郭大师就是一个疯狂的赌徒。他赌自己对当时天下一流人物的了解胜过于这些人物对自己的了解。幸运的是,郭嘉一辈子还没遇上“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也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的同级别对手,所以他的奇招、险招才能屡试不爽。于是,他就从一个赌徒晋升为一代赌王。当然,最重要的是,郭嘉读懂了曹老板,深知他也是一个勇于冒险的主儿,一个与他臭味相投的赌徒。要是他遇上袁绍、司马懿或者诸葛亮(这三人都以小心谨慎著称)这样的老板,那么,他要么闭嘴走人,要么读懂越多,死得越快。
司马懿被称为“缩头乌龟”也有学习的地方,都有哪些呢
司马懿既是朝廷之望亦是江山社稷之臣。他的才能毋庸置疑,他的确有资格被评为“朝廷之望”,破公孙于辽东,兵贵神速。擒孟达于上庸,策无遗算。与诸葛亮对峙,能以逸待劳。破吴兵四路,又稳操胜算。司马懿有两大显著才能:1.用兵才能;2.政治才能。如果有把握打胜,就用最快的速度进攻。如果没把握打胜,就用最稳的办法保底。这就是司马懿的用兵特点。为公办事时,必能获得上司的认可。为己谋私时,又让政敌找不到把柄。这是司马懿的治政特点。司马懿集急与忍、攻与守于一体,这种人是朝廷的希望,但又是对社稷的威胁。因为当他“忍守”时,会让你对他掉以轻心。当他“急攻”时,又会打你个措手不及。有人说司马懿是奸臣,我觉得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这么肤浅,就像好多事情不是白就是黑那么简单。只是深处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选择了和他老东家同样的道路,靠兵变夺权,然后进行了演变。东晋末年,有位名叫刘裕的汉室得了天下。历史转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用石勒的话就是:“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天道有常,无往不复。历史的车轮仍在继续,留给后人的是他们的才气和才能。
求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话出自那首诗,全诗是什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表现出来了.
让你看完“大彻大悟”的书籍有哪些
我先说一说对自己影响比较大,让人觉得顿悟的几本书。 【一句话总结】如果什么曾拯救你,你就用它拯救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反而告诉大家,要坚强的活下去。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说:“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集中营炼狱般的痛苦,使他开创了意义疗法,帮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曾经拯救他东西,现在他拿过来拯救世界。正如那句话说的:你所经历的生死,都是治愈苦难的良药!通过自己的苦难,看到他人的苦难,这才是最难得,也是弗兰克最打动我的地方。他的故事,让我觉得,没有什么苦难是不能承受,没有什么痛苦是不能治愈的。2、《爱弥儿》 【一句话总结】要教会孩子如何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看这本的时候,正是为人父母的时候。面对孩子的教育,我曾经手足无措,想把最好的给他,但无从下手。通过卢梭的这本书,我知道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如何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什么是服从自然法则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等等......这本书写于200多年前,其中的教育理念历久弥新,如果你只读一本教育类的书籍,那么强烈推荐这本书,他革新了很多教育的理念,帮助你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意义?我们如何教育孩子?3、《围城》 【一句话总结】写字就像玩游戏看过围城,你会惊叹钱钟书的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写苏小姐脸红的样子:“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写方鸿渐失眠:“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写方鸿渐对家乡的记忆:“对家乡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他说的一本正经,听的人早已拍案叫绝,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我对好文字的定义标准就来自于这本书。4、《悉达多》 【一句话总结】用心生活,体验此时此刻,才是真正的悟道和修行悉达多一出生就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受人尊敬。但是他却认为一直学习别人传授的知识,是无法悟道的。于是,他离开家乡,四处流浪,成为了一个苦修的沙门。在旅途中,他渐渐对世俗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他开始“入世”。他从美丽的名妓那里获得爱情,从富商那里学会做生意,获得金钱和权利。然后又从赌徒那里学会了挥霍。待到他老去,他开始心生倦怠,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在枯萎,因此又选择了离开。他逃入山林,成为了一个船夫,他终于明白很早之前老师的话,世俗享乐的空虚和荒谬。他看懂了人们的快乐和痛苦,真实与虚妄。因为“入世”,所以“出世”。悉达多说:“我通过我的灵魂与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这本书我读过好几遍,如果把生活看成硬币的两面,你对A面的认识必须借由B面来完成,你见多了背信弃义,才知诚信的可贵;只有拥有过,才有放弃的勇气;只有曾深处危险,才知道活着的珍贵。你体验过的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悟到的一切。好书的标准是,这本书是否曾让你有一刻的顿悟,曾启发你的人生。如果有,那么对你而言,这就是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