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图是什么东西
椒图,龙生九子之一,补充楼上的,龙的九子是: 1、蚣蝮(ba xia):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2、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3、睚眦(音ya二声zi四声):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4、赑屃(音bi四声xi四声):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5、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6、螭吻(音chi一声wen三声):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7、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8、狻猊(音suan一声ni二声):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9、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你怎么看
先看看王莽的画像,古代帝王和篡位者的画像大都有各自的规律,帝王共有的特点是要有突出的额头,鼻子要高高的,胡子要长长的,猪腰子脸。篡位者特点是眼睛外露,嘴巴大,头像个盆,恶鬼之样,王莽大致就是这个形象。这是因为历史编写者根据天命传承的正统与否来决定面相,从这可以看出来历史记载对王莽是持反对态度的。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确实对王莽有所忽略,突然王莽流行了起来,其原因就是王莽统治时期的政策并不像封建王朝的风格,特别是在经济政策方面有点偏向于近代的规律,很多人就说王莽可能是穿越回古代的,要不怎么能制定出如此先进的政策呢?我来分析下王莽施政的内容,表面上看确实是与我们的制度有相似之处,但他肯定不是穿越的,要不他的王朝不至于那么快就被一帮农民和地主给灭了。班固的《前汉书》对王莽只有一篇传记,但都是对他批判的内容,范晔的《后汉书》也就讲了王莽怎么被干掉的一些细节,都是批评的态度,那么王莽到底做过些什么像是穿越的呢?王莽早年丧父丧兄,为人一直谦恭,全力伺奉寡母寡嫂,教育侄子,对待自家各房长辈也是力尽孝道,在王家二代子弟中最是出类拔萃,因而被姑姑选中作为王家在朝廷的顶梁柱。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当时是当朝太后。王莽第二次当上大将军,新皇帝还是个儿童,皇帝年幼,太后信任,王莽得以把持朝政,此时汉室衰弱,军政大权全部都由王莽掌控,朝廷大员全是身边之人,王莽最后改朝换代称帝,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并没有被杀掉,只是被废,还娶了王莽的孙女为妻。说王莽穿越主要指他的施政内容,胡适说王莽是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他的失败是因为好过早出现在。那他到底做了什么会让人觉得他是穿越者呢?1、土地改革:废除奴隶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所有土地全部由按照人丁进行标准分配,这不是封建制国家的土地政策,像社会主义初期的土地政策。2、货币改革:王莽下令发行新面值的货币作为市场流通惟一凭证,要求所有的贵族必须把私藏的黄金全部换成钱币,禁止黄金这些贵金属直接在市场流通。这个像是现在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吧,黄金都在银行国库里存着,我们花的都是纸币(支付宝只是流通的变化,并不改变货币的属性)。3、专卖制度:国家实行盐铁专卖,酿酒业也归于国有,禁止私人从事这些行业。4、计划经济:对于国计民生物质,国家实行统一安排,粮食、布匹、丝制品建立官仓,歉年卖出,丰年收进以确保社会稳定。5、征税收入:对耕农之外的行业征收什一税,官员俸禄根据当年收成来决定高低。6、大力发展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学府条件,扩大太学,以国之力量推广教育,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对当时所教各个科目进行总结发展,类似于现在各专业委员会进行的专业研究与研讨。以上几点怎么看都不是封建制国家的政策,就看这些很容易联想到王莽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他的施政完全就像是现代人穿越回去实施的现代政策。但是其实王莽当时实施的政策也并不是违反当时历史发展规律,基本都是有迹可循的。1、土地改革其实是从历史学来的,王莽推崇均田制度,认为那样国家稳定,各司其职,易于管理,也保障生活。2、货币改革并不是从王莽时代就开始的,汉武帝早就干过这事,这样做容易满足对金属的要求,也便于运输,其实也是国家收拢贵金属的。贵族们交出黄金这事好理解,下面的人藏那么多黄金肯定对上面的人不利了,不便于国家金融统一管理。3、西汉开国初期就有专卖制度,汉武帝一直实行这个制度,有些东西是不能让民间、特别是地方割据势力所拥有的,不然地方必反,专卖制度也是从古至今一直都在。4、计划经济也是由于当时物质生产并不富裕,靠天吃饭,丰年歉年没法预计,只能靠计划调节来保障民生?5、征税是国之根本,这个跟穿不穿越扯不上太大联系,也就是扩大了当时征税行业而已。6、教育一直就是封建制国家重中之重,国之根本。王莽出身教育世家,从小就熟读各类经典,虽人叫王莽,但他绝不是不学无术的莽撞人,反而他喜欢经典,热爱文学,倾心教育事业,所以改善学校环境,开一开学术研讨会也是很正常的了。
西游记的冥界景象描写
二人正说间,只见那边有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太宗遂与崔判官并二童子举步前进。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那青衣将幢幡摇动,引太宗径入城中,顺街而走。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就来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行不数里,见一座碧瓦楼台,真个壮丽。但见:飘飘万叠彩霞堆,隐隐千条红雾观。耿耿檐飞怪兽头,辉辉瓦叠鸳鸯片。门钻几路赤金钉,槛设一横白玉段。窗牖近光放晓烟,帘栊幌亮穿红电。楼台高耸接青霄,廊庑平排连宝院。兽鼎香云袭御衣,绛纱灯火明宫扇。左边猛烈摆牛头,右下峥嵘罗马面。接亡送鬼转金牌,引魄招魂垂素练。唤作阴司总会门,下方阎老森罗殿。…………径行数里,忽见一座高山,阴云垂地,黑雾迷空。太宗道:“崔先生,那厢是甚么山?”判官道:“乃幽冥背阴山。”太宗悚惧道:“朕如何去得?”判官道:“陛下宽心,有臣等引领。”太宗战战兢兢,相随二人,上得山岩,抬头观看。只见: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峻如蜀岭,高似庐岩。非阳世之名山,实阴司之险地。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阴风飒飒,黑雾漫漫。阴风飒飒,是神兵口内哨来烟;黑雾漫漫,是鬼祟暗中喷出气。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那里山也有,峰也有,岭也有,洞也有,涧也有;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山前山后,牛头马面乱喧呼;半掩半藏,饿鬼穷魂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山前山后,牛头马面乱喧呼;半掩半藏,饿鬼穷魂时对泣。催命的判官,急急忙忙传信票;追魂的太尉,吆吆喝喝趱公文。急脚子,旋风滚滚;勾司人,黑雾纷纷。太宗全靠着那判官保护,过了阴山。前进又历了许多衙门,一处处俱是悲声振耳,恶怪惊心。太宗又道:“此是何处?”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太宗道:“是那十八层?”判官道:“你听我说: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寂寂寥寥,烦烦恼恼,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哭哭啼啼,凄凄惨惨,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皮开肉绽,抹嘴咨牙,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垢面蓬头,愁眉皱眼,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一个个紧缚牢拴,绳缠索绑。差些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效应。——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太宗听说,心中惊惨。进前又走不多时,见一伙鬼卒,各执幢幡,路旁跪下道:“桥梁使者来接。”判官喝令起去,上前引着太宗,从金桥而过。太宗又见那一边有一座银桥,桥上行几个忠孝贤良之辈,公平正大之人,亦有幢幡接引;那壁厢又有一桥,寒风滚滚,血浪滔滔,号泣之声不绝。太宗问道:“那座桥是何名色?”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河桥。若到阳间,切须传记。那桥下都是些:奔流浩浩之水,险峻窄窄之路。俨如匹练搭长江,却似火坑浮上界。阴气逼人寒透骨,腥风扑鼻味钻心。波翻浪滚,往来并没渡人船;赤脚蓬头,出入尽皆作业鬼。桥长数里,阔只三。高有百尺,深却千重。上无扶手栏杆,下有抢人恶怪。枷缠身,打上奈河险路。你看那桥边神将甚凶顽,河内孽魂真苦恼。桠杈树上,挂的是青红黄紫色丝衣;壁斗崖前,蹲的是毁骂公婆淫泼妇。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诗曰:时闻鬼哭与神号,血水浑波万丈高。无数牛头并马面,狰狞把守奈河桥。正说间,那几个桥梁使者,早已回去了。太宗心又惊惶,点头暗叹,默默悲伤,相随着判官、太尉,早过了奈河恶水,血盆苦果…………
有看过《山海经》这部书的朋友吗
《山海经》的原文太生涩,读起来大费劲,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作为延伸拓展,断断续续读过一部分,估计有原文的四分之一吧,就这样也是惊为天人之作。 《山海经》是一部保存原始神话数量最丰富的古代典籍,这些原始神话具有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特点。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价值,对古代都全方面都角度的研究,都有着参考价值。其故事渊源流长,从神学到医药、地理、人文等有涉及,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古代大百科”。 许多神话源自《山海经》,如精卫填海、帝天、九尾狐、刑天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山海经》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上古神话的存在留下了可靠的文字基础。《山海经》为后人在创作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铺垫,如李商隐《无题》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青鸟的原型就是《山海经》中西王母的使者,通过神话来表达情感,《山海经》的价值不可小觑。 卡西尔指出“初民心灵的生命观是一个综合的观点,而不是一个分解的观点。生命不被分为类和次类,它被感受为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全体,不容许任何清楚明晰和截然的分别。不同领域之间的限制并不是不能超越的障碍,他们是流动的和波荡的。不同生命领域之间能够没有种类的区别。没有任何事物具有一定的、不变的和固定的形状。由一种突然的变形,一切事物可能转化为一切事物。如果神话世界有任何特色和突出的性格,有任何统治支配它的律则的话,那就是变形的律则了。” 《山海经》中大部分神话形象都是一种变形的构思,其变形的构想来自人对自身局限的一种突破。 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以及后人对当时社会思想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当代网络玄幻小说在网络上的受众甚广,许多网络玄幻小说形象与《山海经》神话有着干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其影响既深且广。 我看过的小说中,就有《山海经密码》、《蛮荒记》等,都与《山海经》的关系极其密切,而且非常精彩,也可以作为阅读《山海经》的一种补究材料。 另外作为一名工科生,《山海经》中所涉及到的科技、地理、人文、历史等资料,看得真是如痴如醉,简直大佩服古时候人类的想象力了。 《山海经》真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宝藏。
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有关昆仑奴的记载多出现在唐朝,因“昆仑”在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之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故唐朝以“昆仑奴”称皮肤黑色的人。《新唐书》卷二二二《传》曰:“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中提到:“昆仑语,上音昆,下音仑,时俗语使亦作骨论,南海州岛中夷人也。”所以,古龙、骨仑、骨论等都指昆仑。昆仑奴的长相与中原汉人有很大的不同。卷发、黑皮肤是昆仑奴的主要特征之一。《隋书》卷八二《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昆仑奴的身体并不高大,但身体素质较好,力气大,性情温和。从出土的昆仑奴俑看当时的昆仑奴多上身或斜披帛带,穿短裤,社会地位并不高。当时的社会上层都以用昆仑奴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昆仑奴,新罗婢”成为了社会上的流行趋势。有关昆仑奴的来历,学界有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为南洋的黑人,二为非洲黑人,三为两种黑人都有。从《旧唐书·传》和《新唐书·传》等书中都提到了昆仑来自真腊、林邑、扶南等南洋国家。如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该观点被西方学者接受。日本学者桑原鹭藏和的吴春晗也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从体格差异和当时对运输条件来看,来自南洋更为合理,记载也更多。而我国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从唐朝之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非洲大陆的交通条件已经较为发达了,是有可能把非洲黑人带到的。唐朝有关于“僧祇奴”的记载,僧祇即“Zangi”,指桑给巴尔人,是唐朝的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这证明了当时有非洲黑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但也有人指出,当时应该是两种黑人都有了,只是人对两种黑人不会区分,所以统称为“昆仑奴”。(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早在先秦时期,有“僬侥”(矮黑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黑人在境内。之后有关记载不多,但从印度的史书可以侧面印证一直有接收黑奴。大量的记载是在唐朝时,“昆仑奴”的说法出现,昆仑奴在上层社会流行一师。昆仑奴一是来自奴隶贸易,再者来自外国对的朝贡,还有一部分是作为战利品被掳掠到,也有少部分是跟随外国遣唐使到后留在。昆仑奴也多存在于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所以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