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卧龙吟2》乐进阵容搭配推荐图(刘备旗下的大功臣庞统,本是一个军师,为何会在前线中箭身亡)

发布时间:2023-03-26 14:26:30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刘备旗下的大功臣庞统,本是一个军师,为何会在前线中箭身亡

是历史笑春,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庞统的死,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战死沙场,一种是被人谋害而死。先说第一种可能。庞统的职务和诸葛亮都是军师中郎将,但是,诸葛亮是主管政务的,军事指挥上由庞统为主。因此,在作战的时候,庞统基本上是和刘备在一起的,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是行伍出身的人,他喜欢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庞统也不能不跟从刘备一起冲锋陷阵。在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作战中,刘备一时兴起,身处危险之地。众人劝阻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庞统就和刘备站在一起。刘备一看,便和庞统一起撤了回来。象这种情况经历多了,庞统自然就不惧怕战场的危险,慢慢也有了刘备的作风。因此,在战斗激烈的时候,出入危险之地也就成了寻常之事。再加上运气不好,战死沙场也就成了可能的情况。史书上说庞统是攻城的时候中流矢而死,这么说来,意外的可能性大一些。第二种被人谋害的可能性根源还是在荆州。我们经常说刘备借荆州,但是,在历史上,赤壁之战后,周瑜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打下了江陵,控制了南郡。而刘备则乘虚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后来,刘备想要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计划,于是要借南郡。孙权在周瑜死后同意了这个提议,把南郡借给了刘备。我们现在看来,孙权和刘备的交易并不在南郡一个地方。因为后来孙权向刘备索要的不只是南郡,而是包括江南四郡在内的全部荆州。这个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肯定有秘密。从孙权这方面看,刘备盘踞江南四郡,对自己始终是一个威胁。因为刘备的存在,孙权周瑜夺取益州的计划无法实现。因此,借南郡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刘备直接和曹操对阵,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个目的则是史书上没有明言的,那就是,一旦刘备有了其他的基业,就将包括江南四郡在内的整个荆州还给孙权,这样就把刘备的势力赶出荆州。保证自己地盘的安全完整。我们可以从史书看到,湘水之争就是起源于刘备夺取西川。孙权便要刘备交还荆州。刘备托词要取了凉州再还。而鲁肃和关羽单刀赴会,关羽也说,赤壁之战我们也参与了,难道荆州我们连一寸土地都不能拥有吗?可见,孙权对吞并整个荆州的迫切心情。而庞统这个人出现在刘备集团是很可疑的。他不是主动投奔刘备的,而是一直作为周瑜的部下在南郡任职,到了南郡交给刘备才到了刘备阵营。而刘备也没有重视他,让他当了耒阳县令,后来还因为治理不善免了他的职。这个时候,鲁肃给刘备写了封推荐信,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和庞统会见之后,任用了庞统,让他做了军师中郎将。这一段我们看过之后,会感到细思极恐。庞统如此出色,为什么在周瑜手下数年,却无声无息,不得重用。而庞统并非没有名气,他和孙权的部下重臣子弟多有交往,这样的人物,孙权不用,却留给刘备。刘备不用,鲁肃赶快推荐,这种事情,我们尚且疑心,何况刘备这个枭雄。果然,庞统提出了他的方案,弃荆州,取西川。刘备何等人也,一眼就看透了这个方案背后的。弃荆州,弃给谁,只有孙权。但是,刘备为了试探庞统,又故意假装推托,以同宗为名。而庞统则为刘备找借口,这样一来,庞统的心思就昭然若揭了。刘备本有取西川之意,当然不会反对,因此顺水推舟同意了庞统的建议,并带庞统入川。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在战场借敌人之手除了庞统,这也是一种可能。比如说《三国演义》里说刘备换马一个情节,刘备不知道在战场上,他的那匹马就是敌人集中的目标?反而要换给庞统。庞统不是军人出身,一旦有意外情况出现,他难以驾驭这匹马,那就难逃一死。当然,这只是小说里面的情节,在现实里面,想要借刀,有的是办法。我们后来看到,孙权败盟取荆州,一切的起源都在刘备另取基业上。而倡导刘备取西川弃荆州的恰恰是庞统。所以说,庞统两面做人,刘备借刀,这也是一种可能。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哪了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王平是在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东汉后期,不像现在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提拔当军官。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会主动学习。王平叫人朗读历史书给他听,听过后,能够明白主要意思;王平根据听过的历史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书中主旨。王平写总结的时候,都是自己口述,让别人代写。他的每一篇战后总结都有深刻道理,对战争取胜很有帮助。正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谨慎,与别人交流谈话从来不开玩笑,他担心玩笑不当造成误会。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轻视自己、自信不足。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优点: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别人,所以,一旦信任谁、谁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人。王平降蜀后,最佩服诸葛亮,所以,王平的后半生就是受诸葛亮灵魂指挥而行动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王平在蜀汉中的来龙去脉。听诸葛亮命令,崭露头角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王平很听话,诸葛亮便带上王平。马谡主动要求去守卫街亭,诸葛亮想起来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稳重的大将做马谡的副将,王平愿意。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扎营、失利布阵疑兵。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马谡率领来到街亭,找了一处远离水源的山头高地,打算安营扎寨。先锋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与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驰。王平不断地、反复地规劝马谡,千万不要在山上驻扎。可是马谡坚决不听,最后把驻扎到山头。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来到街亭,观看地形地势后,将马谡驻扎地山头牢牢包围,尤其是彻底切断水源。因为王平一直对马谡的布阵耿耿于怀,蜀军离心离德,即使马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蜀军齐心协力,反而导致蜀军不战自乱。张郃对马谡发起进攻,势如破竹;马谡溃不成军,四散溃逃。唯独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失利布阵疑军。王平将自己率领的1000多士兵占据一处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势。张郃怀疑蜀军有大的埋伏,故意诱敌,所以,不敢继续进攻。王平抓住战机,以自己的为核心,把四散溃逃的蜀军聚拢起来,并且顺利回到诸葛亮军前。诸葛亮听取败将们的汇报,根据功过进行奖惩。马谡、张休、李盛等大将不听丞相安排,全部斩首。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谨遵诸葛亮的部署,虽然没有扭转大局,但是,减少了损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带回军营,应该奖赏。诸葛亮拜封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职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扛诸葛亮大旗,稳定局势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被任命为前锋。进军途中,诸葛亮病情越发沉重,秘密与长史杨仪等人,安排退军事宜,诸葛亮特别安排魏延在最后压阵。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随他自便。诸葛亮死了,蜀军不敢发丧。杨仪等人准备退兵,并且安排魏延断后压阵。魏延十分生气。他觉得丞相死了,应该继续进军,因为还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胜利。魏延要求继续北伐。杨仪坚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继续退兵。魏延与杨仪意见,两人在军中大吵大闹。大部分将士都跟随杨仪不慌不忙后撤。魏延带领少数亲信,快速感到杨仪大军前面的南谷口,准备用武力拦截杨仪。杨仪命令王平上前抵御魏延。王平心想,这是内讧,无论谁胜谁败,对蜀军都是致命的损伤。王平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但在阵前,不听从杨仪的命令,将会导致更大的内乱。王平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仗而让魏延退却。王平想到了诸葛亮,他要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触即发的大战、扼杀在萌芽状态。王平打马来到魏延军前,大声呵斥道:诸葛丞相刚走不远,你们就敢胡作非为!快快回到大军之中。将士们听到“诸葛丞相”,便纷纷从魏延身后离开,回归杨仪大军之中。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儿子等少数几个人跟在身后,知道大势已去,便逃回汉中。杨仪命令马岱追杀魏延。在生死关头,王平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稳定了诸葛亮刚死、即将的蜀汉局势。王平凭此功劳,再次获得升迁。王平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并以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吴懿镇守汉中,不久,晋封为安汉侯。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重要大将,并且正是王平,有延续了蜀汉江山。用诸葛亮计策,延续江山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三万汉军镇守汉中。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6万魏军进攻汉中。面对5倍于自己的强敌,大将们都很惊恐,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重要的隘口,单独守卫城池,等援军到来,再一起去把关隘强夺回来。王平不同意他们这种冒险做法。王平分析:援军赶到汉中,需要行军1200里;魏军占据关隘,汉中就保不住了;汉中失守,蜀汉就会很快被消灭。王平继续分析: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把守兴势;我率军作为后盾。我的机动灵活、根据形势需要可攻可守。在这段时间中,魏军进攻不会太顺。王平说:在我们抵挡不住的时候,援军正好赶到,前后夹击,可以打败魏军。王平的这次作战风格,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作风:布阵疑兵、稳中求胜!前军在兴势守卫期间,王平的在后方运行,让魏军看到,蜀军好像有大军埋伏。魏军当然不敢急功冒进。王平率领的蜀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后援时间。按照王平的计策,魏军正在犹犹豫豫的时候,蜀军的增援部队接连不断赶到兴势。受到不同方向进攻的魏军,很快被打败,狼狈逃回。后来还有反例,验证了王平完全正确。王平已经掌握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这样的计策。兴势大捷胜利后,蜀汉继续存活19年。王平用上了诸葛亮的计谋,延续了刘家的蜀汉江山。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爵位。王平一生平稳、谨慎、善学,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奉孝不死,卧龙不出”是否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因为这句话,《三国演义》、《三国志》里面都没有!是近人的牵强说法。《三国志》中,郭嘉算无遗策;他的确是曹操最喜爱的谋士之一,死后可以“托付后事的那种”;但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郭嘉可能不唯一;他死前虽然封侯,但军中职位还是祭酒;死后也是在曹奂即曹魏灭亡的前夕,才配祀太祖庙。一、算无遗策、几无失手的郭嘉。郭嘉(170年-207年),河南人。是曹操最心爱的谋士之一,也被后世推崇,其中有一位重量级粉丝——毛。毛在1959年3月的郑州会议上,指出:““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伟大领袖都为之打call。(郭嘉▲)我们先抛开诸葛亮,但看郭嘉牛在哪里:1、眼光深远。早年郭嘉在袁绍账下,但知道袁绍外强中干,投奔曹操,新君臣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作为一个谋士,谋划好自己,才能谋划天下;而郭嘉对于天下大势判断极准。2、“十胜十败”之策。西晋《傅子》一书,说郭嘉在官渡之战中,做出“十胜十败”的论断,为曹操坚定“以弱胜强”决心;但请注意,当时曹操的手下的谋士,荀彧,贾诩都有类似说法,并非是郭嘉一人独算。3、劝曹操东征吕布、刘备。袁绍攻打公孙瓒时,郭嘉劝曹操抓住机会,攻打吕布;当时士卒疲惫,但郭嘉力劝,曹操咬牙一鼓作气地生擒吕布,消灭后患;攻灭弱小的刘备,郭嘉也坚定了曹操的出击信心。4、预见孙策死于平常人之手。5、献计曹操伪征刘表,使袁谭、袁尚发生内讧。6、建议曹操以轻兵击乌桓。总体来看,当时人记载了郭嘉的六次谋划,从无失手,让曹操在决战前周全行事、果断行事,功劳巨大;这体现了郭嘉过人军事才能、参谋能力,放在今天,可能是顶级的参谋长。但关键问题来了,为什么郭嘉屡献奇计,和曹操的关系亲密,但和曹操从征11年,临死前的职位只是司空军祭酒?《三国志·郭嘉传》(曹操)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要知道,在官渡之前,荀彧已经是尚书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书,贾诩是执金吾,程昱历任尚书、东中郎将、济阴太守、振武将军……2、郭嘉能力很强,但曹魏同样人才济济2.1 人才济济的曹魏打个比方,如果官渡之战中,“十胜十败”是郭嘉一人独创看法,那么他可以后来居上;但实际情况,荀彧,贾诩都有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是说,郭嘉被《三国志》赞誉,被后人赞誉,于他和曹操的亲密关系有关;其他曹魏谋士、将领并不比郭嘉差太多。这也就能理解在体制中,荀彧、钟繇、夏侯惇、于禁、乐进、李通、荀衍(荀彧兄)、程昱、曹仁、徐晃、李典这些人,都在郭嘉之前封侯。即是说,郭嘉不早逝,也会和其他人才竞争,很难获得和诸葛亮一样的地位。2.2 另外,需要考虑郭嘉的缺点,考虑曹魏体制内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才济济的曹魏 ▲)郭嘉作为最高领导的喜爱的谋士,恃才傲物,被《三国志》提到“不治行检”。放到今天大概是保养小蜜、公款吃喝、公车私用之类,这是一大缺点。陈群就数次向曹操控诉郭嘉,但郭嘉仗着受宠,不以为意。另外,考虑整个体制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曹操外,其他同僚并不喜欢郭嘉。因为奉孝提出的一些谋略,不顾中下层的感受,如强行进兵攻击吕布;这虽然是曹操的心里话,但底下兵将执行多有怨言,这是郭嘉难以调和的矛盾。3、回过头再看诸葛亮。深入分析了郭嘉的优缺点,我们再说诸葛亮。诸葛亮是蜀汉丞相,朝中地位是远高于郭嘉;诸葛亮因此有着广大的空间施展政治能力,这是郭嘉所不具备的;在智谋方面,因为二人没能在赤壁之战直接面对,无法比较高下。没有必要拉着诸葛亮衬托郭嘉。因此综合来看,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诸葛亮▲)

三国中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冷知识

(1)刘禅在位时间非常长。有几百个皇帝,在位时间超过20年的只有大概60个左右,而刘禅在位时间挤进前十名了。刘禅在位长达41年,让人惊奇的是蜀汉没有皇室,总体来说政治局势非常稳定,内部没有流血权斗,而且涌现出一大批忠贞之士,这和同时期的江东孙吴形成了完全相反的鲜明对比。(2)曹丕上位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历朝历代,皇权争夺,同室操戈的不在少数,但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这是一个非常少见难得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曹丕做得很不错。(3)东吴立国最晚,灭亡最晚,西晋建立了,它还没灭亡。三国里,曹操没有做过皇帝,曹丕最先称帝,次年刘备称帝,而孙权在曹丕称帝的九年之后才称帝。西晋在265年建立,东吴直到280年才灭亡,也就是说,东吴和西晋并存了15年。(4)三国人物年龄最让人惊奇。如果把三国风云人物也按照世代划分的话,那么:40世代:刘表,贾诩。50世代:曹操,孙坚,吕布,袁绍60世代:刘备70世代:郭嘉,诸葛瑾,鲁肃,周瑜,杨修,孙策,马超,吕蒙,司马懿,庞统80世代:汉献帝,诸葛亮,孙权,陆逊,曹丕新00世代:曹叡,刘禅新10世代:司马昭原来,吕布不是帅小伙,而是和曹操同一个世代的;三国风云人物,明星集中在70世代和80世代;郭嘉,周瑜,孙策,鲁肃,马超,司马懿,庞统年龄差不多;汉献帝,诸葛亮同年出生;诸葛亮比孙权只大一岁;刘备比曹丕大了26岁,但是他俩的儿子,接班人只相差一岁。

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赤壁之战后,刘备通过与东吴联姻,以及利益交换等,获得了荆州零陵郡、南郡和部分的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的统治权。这里强调一下。“刘备全据荆南四郡”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从《三国志》中黄盖、周泰、鲁肃等人的本传中我们可以发现。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形势非常复杂,吴军疯狂扩张,与刘备抢地盘。使得当时的荆州呈现了一种实力犬牙交错之势。换而言之。刘备的地盘上有吴军,吴军地盘上有刘军。当时荆州存在大量“插花地”。比如《黄盖传》和《周泰传》中,就有吴军在武陵郡和长沙郡抢到地盘的记载。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三国志·黄盖传》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荆州平定,将兵屯岑。——《三国志·周泰传》“武陵蛮”就是武陵郡的蛮夷。益阳就是现在的益阳市,当时属长沙郡。岑县在武陵郡。黄盖在武陵杀退武陵蛮,又在益阳平定山贼,周泰驻军于武陵郡岑县。这就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吴军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武陵郡和长沙郡的地盘上。另外《鲁肃传》中也有证据能证明,吴军占领了长沙郡北部大部区域。所以说赤壁大战后,东吴占领南郡,刘备全据荆南四郡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刘备占了荆南四郡不少地盘,但东吴也占了荆南四郡不少地盘。东吴方面在这场抢地盘大战中,反而占到了先机。不仅抢的地盘多,而且地盘质量也比刘备要好。而正是因为地盘抢的不多,质量也不行。所以后来刘备才必须要亲赴东吴,通过与孙氏联姻的,获取孙权信任,让孙权与自己交换一部分地盘。经这一番交换后,吴军退出南郡和武陵郡。刘备退出江夏郡,又让出部分长沙郡和桂阳郡的地盘。从结果来说,刘备的地盘只比孙权略大一点。(仅限于荆州范围)不过,由于刘备掌握了入川的通道。所以他在战略上比孙权略有优势。公元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此举正中刘备下怀。公元214年,刘备打败刘璋,拿下益州。此时,刘备的地盘扩大了一倍。新占领了广汉郡、蜀郡、犍为郡、广汉郡、汉嘉郡,以及巴郡的部分地盘。(南中地区的越巂、牂柯、益州、永昌四郡此时只是名义归顺)不仅地盘扩大了,人口增多了,兵力也随之翻了倍。未入川前,刘备兵力大概在六七万左右,其中包括了刘琦的一万人马。入川后,刘备兵力大概有十二三万。约一半是益州军。(益州之战,强度不大,大量的益州军直接投降刘备)不过,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不久,孙权就与他翻脸了。而随后不久,曹操拿下汉中。又遣张郃攻击巴郡北部。刘备的东、北两个方向受到夹击。使得他不得不与孙权媾和,主动割让部分地盘。后来孙权接受了刘备的建议。最后,孙刘以湘江为界。刘备损失了湘江以东地盘。孙权则罢兵,调转枪口,攻打合肥。暂时搞定孙权后,刘备回到成都备战。他先派张飞驱逐张郃,收复巴郡失地。随后又派张飞、马超、吴兰、陈式等人,迂回攻击汉中。只是可惜,均被曹军击退。公元218年,眼见几次军事行动无一例外的都失败。刘备怒了。为了拿下汉中,刘备调集巴蜀所有人力、物力资源,亲征阳平关。又激战了一年多后,驻守汉中的曹军最高统帅夏侯渊被杀,刘备反客为主,握有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公元219年三月,曹操亲抵汉中。刘备知道后,他本人坐镇定军山,以自己为诱饵,吸引曹操来攻。又令赵云、黄忠在曹军后方捣乱,切断曹军粮道。(曹军利用汉水运粮)曹操为了尽快拿下定军山,及早班师,便集中所有兵力强攻,忽视了保护粮道。结果曹军强攻不克,死伤惨重,粮道也被截断。军心士气跌入谷底。这一年五月,曹操眼见自己已为力,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当时关羽在荆州,孙权在合肥,都在蠢蠢欲动),便下令撤军。曹军撤退前,将汉中郡西部五县的十多万老百姓一并迁走。刘备主力大军进入汉中后,汉中西部五县已基本变成了无人区。刘备夺了五座空城。不过刘备也不是没占到便宜。曹操撤的匆忙,汉中东部的上庸、西城、房陵等四个县的老百姓,他没来得及迁走。刘封和孟达率军上庸杀到后,笑纳了这几个县的老百姓。(具体数字不详,可能在四五万人左右)七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打了曹仁一个措手不及。曹操得知后,派于禁率三万人增援。他本人则留在长安监视刘备的异动。八月,襄阳附近连降大雨,水高五至六丈。刚刚赶到的于禁大军被关羽设计,淹死加歼灭一部分,其余大部被俘虏。也包括于禁。至此,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巅峰。名义上的地盘有一个半州,十二个大郡。包括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益州的蜀郡、巴郡、广汉郡、汉中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兵力在十五万左右。荆州方向约五万,其中关羽带走了三万,约两万人镇守荆州;益州兵力在十万左右,其中机动兵力七八万人。从数字上看,这时候的刘备仍然远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兵力不下四十万。但他可以利用曹魏多线作战,每个战区可调动部队有限的情况,集中兵力,在局部地区创造战略优势。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曹操于220年初去世,曹魏阵营内部因争夺大位而不稳。且襄樊缺粮。下一步,关羽必然可以拿下襄樊,继而威胁河南。刘备也可以乘机拿下凉州,甚至是关中,把战线推进至潼关、崤函一线。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新继位的曹丕大概率会退守黄河一线,力保河北核心区域。事实上历史上的曹丕继位后,他也确实放弃了襄樊。(孙权随后派人攻占襄阳)刘备和孙权也会分别取关中和淮南,将豫兖青徐四州变为拉锯区域。如此一来,一强两弱的局面将被打破,变成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只不过,孙权选择背刺关羽,给了曹魏喘息之机。葬送了这种可能性,继续维持了一强两弱的旧格局。之后,刘备的荆州军全军覆没。关羽被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集团死了大将军韩信一样。刘备再想双线夹击曹魏,已无可能。但霉运到这里,还没结束。不久后。刘封和孟达在上庸内讧。孟达率军投降曹丕,又引导曹军攻上庸。刘封不敌曹军。不仅丢了上庸,还折了几千兵马。公元220年夏,病死。如果说关羽是刘备的韩信,诸葛亮是刘备的萧何,那就是刘备的张良。刘备阵营的顶尖人才本来就稀缺。现在是又丧地,又损兵,还折人才。刘备的实力巅峰期,只维持了数月时间。后来,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除了要给关羽报仇雪恨的因素外,挑柿子捡软的捏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他不是不想伐魏,只是确实没办法。伐魏的时机已失,自己实力不足,且又不可能不为关羽报仇。只能是削孙权了,靠打这一仗维持内部凝聚力了。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